![]()
近日,記者在漳州市醫院見到正在康養的王培祥,雖年過期頤,但他依然精神矍鑠,說起曾經的工作經歷和抗戰歲月,王培祥思維敏捷、語言流暢。 王培祥,1921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長治市。1938年2月,八路軍在國民黨中央軍的配合下,趕走了占領長治城的日本鬼子。這時17歲的王培祥參加了山西長治八路軍組織的抗日自衛隊,同年8月到中共長治縣學習班培訓發行員,然后開始在《新華日報》長治辦事處工作,從此正式參加革命工作。 1939年夏,日本侵略軍第二次攻占長治城,《新華日報》辦事處隨縣委從長治縣轉移到蔭城。上級領導決定,調派王培祥去擔任更艱巨的工作,王培祥先后到太行地委、太岳第一地委交發科工作,擔任政治交通、太岳交發科長。為什么要設政治交通?據他介紹,1939年后,抗日形勢相當嚴峻,大部分的縣委都由公開轉向秘密。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黨中央和地委有關指示背記下來,秘密向縣委傳達,再把縣委向地委的匯報背記下來,回來向地委匯報傳達。 為了當好政治交通員,王培祥時時告誡自己,必須提高文化水平,鍛煉背記能力,隨機應變應付各種環境,寧可犧牲自己,也不能泄露黨和組織的秘密。直到現在,王培祥還清楚記得第一次任務就是擔負發送中央爭取200萬友軍任務的文件,“我把文件和《新華日報》七七社論以及接頭地點、接頭人、接頭暗號背記下來,然后化裝成賣水果的,經過長途跋涉,在靠近敵占區的地方,找到長治地委,順利完成了這一任務?!?/p> 1949年,王培祥隨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南下到福建,先后在羅源、閩侯、省農業廳、漳州、莆田工作過。期間,王培祥先后兩度擔任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對農業農村工作有著深厚的感情。1964年,他在龍海黎明大隊主持召開全省矮桿水稻豐產現場會議,會上推廣了黎明矮桿水稻豐產經驗及山區各地單季稻改為雙季稻的做法,這是當時實現全國糧食計劃的一項關鍵措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省糧食大幅減產,龍溪地區(現漳州市)是向省提供商品糧的重要地區,如果龍溪農業生產搞不好,向省提供的商品糧就無法保證。1970年,王培祥被安排到龍溪地區任地委副書記,分管農業工作。王培祥一干10年,保障了全省的商品糧供應。 離休后,王培祥回到漳州定居,本該安享晚年,但他卻離而不休。王培祥被漳州市關工委聘為主任、名譽主任。他用滿腔的熱心腸,去打開關工委這一“冷門”,使其變成全社會的“熱門”。王培祥說,“雖然離休了,年紀大了,但能在晚年為青少年辦一些好事,做一些實事,是我最開心的事?!彼群螳@得“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離休老干部先進個人”“模范老干部”“優秀共產黨員”“文明市民標兵”等榮譽稱號。 離休期間,王培祥還兼任市干休所黨支部書記、老干部書畫攝影協會名譽會長、老體協副主席、市計生協會顧問等。這些工作,他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98歲高齡,在家人的勸說下,才完全卸任這些職務。 “父親是一位兩袖清風的干部,他自己的存款大部分都捐給了關工委扶貧助學獎學獎教基金?!蓖跖嘞榈呐畠和踹B晉說,“從小父親就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大年三十,我要從漳州回廈門婆家過年,當時已經買不到車票了,但我父親堅持不讓他的公車送我回廈門,而是自己拿出錢,雇車送我回去?!边@件事讓王連晉畢生難忘,她還常常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斑@就是父親傳給子孫后代的家風?!?/p> 記者 吳麗燕 通訊員 陳文亮 文 李林 圖
責任編輯/林堃 陳慧慧
|